当我重回课堂,像个学生一样跟着老师一遍一遍地读诗词和散文的时候,我无数次热泪盈眶,为那些美丽的文字,也为那些从口中吐出的话语里所包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语言是那么美,而我的工作,就是带着那些十多岁的孩子,去领悟,去感受一个一个的方块文字组合起来以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份多么有意义的工作!
接下来,主要从我最喜欢的朗读方面来谈谈两点收获——
1 理解文本是朗读的根本
音色再美,如果不能理解文本,都无法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在听四位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留意到祖晴老师和邓紫晨老师都无意中说起,自己的父亲是从事文字工作的,我想从小受到文学氛围的熏陶,会是推动他们成为语言艺术领域的佼佼者的一大动力。
我们普通人可能无法有那么高的起点,但是细致地去研究文本,却是能做到的。
然而说来又并非易事,因为哪怕是一首小小的绝句,背后也可能包含着许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对作者本人的了解等,这就需要我们开阔眼界,又多去感受生活,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祖晴老师说起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说到,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首阳光温暖的诗,所以朗读的时候都是用轻快的语气,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诗是海子卧轨自杀两个月以前写的,而祖晴老师认为这首诗应该暗含着一种绝望。
当然没有人敢笃定地去给这首诗定下基调,但如果仅仅是从诗当中的“幸福”“灿烂”等字眼而把它当作一首歌颂快乐的诗去朗读,那必定是不完整的朗读。
所以,在朗读之前,一定要先去理解朗读的内容,才能把握朗读时情感和语气等,“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极适合的。
2 朗读对于理解文本有着促进作用
朗读就像一盏灯,能点亮那些朦胧或晦涩的作品。
今年初看央视的节目《朗读者》的时候,我就已经深深地被朗读的魅力所折服,然而看到老师们在我的眼前声情并茂地朗读时,我又一次被感动了。
在课堂上,几位老师选择的朗读作品都是中小学的文章,有许多是我在读书的年代完全不懂其中奥妙的文章,听了老师们的朗读,才在心里惊叹“妙哉妙哉”。
吴钦明老师教我们朗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日光下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他教我们朗读杜牧的《清明》,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哀思和红杏梢头酒楼现的欣喜;祖晴老师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片段,我第一次理解了国亡关头再也无法学习本国语言的悲愤和辛酸。
最最让我触动的,是万凤明老师教我们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我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作为老师我也曾两次向学生讲授,在讲课的时候,我只是放了一次朗读给学生听,从来没有给他们朗读过一次。
在课堂上,万凤明老师先是一句一句地和我们分析文本,诗人每个时段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从年幼时的伤怀,到成亲后的思念,到亡母后的悲凉,再到故土难归的惆怅,都要通过朗读分明地表现出来。
当他用颤抖的声音读到那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时候,我想很多在坐的同学我和一样,都为之动容落泪了。
而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面对的那群十多岁的孩子,他们必定是未能经历很多文章里写到的事情的,将来的课堂上,我不仅是要教他们去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会尽我所能地为他们去朗读,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能身临其境。
毕竟有些事情我们无法经历,但是没有什么情感我们无法理解,朗读就是促进这种理解的有效方法。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深地了解到了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足,重拾了久违的学习的热情,盼望着有下次的机会,还能再遇到这样的名师。
同时,特别想要在我自己的课堂上运用到本次的所学知识,我甚至有点期待九月的到来了。
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语言艺术无与伦比的美丽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