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想起今天早上和波波姐说起的史铁生的《合欢树》,印象当中以前也看过,于是就在网上查了下,尝试着读起来。
我一个人在家里小小的房间里,捧着手机读,只是读给自己听,读着读着,就哭到读不下去了。
读到那他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着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那一段的时候,我想起在读书的年代,我确实是曾看过这篇文章的,那时候只是觉得写得好,却没有今天这般感触。
这当然和年纪和境遇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文字和朗读结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惊心动魂的力量。
这就是央视的节目《朗读者》带给我的震撼的教益,我是在上周三的时候第一次打开节目看的,到今天不过一周的时间,我觉得这一周的我,和过去的我,有了那么点不同。
这几年来,我写了一百多万的文字,在课堂上教过了一百多篇不同的文章,也听过了许多的朗读,但是直到看到《朗读者》,我才重新去审视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身份与责任,以前总觉得作为语文老师,就是给孩子们教字词句文,顺便再来点心灵鸡汤,就很不错了。
尤其是散文,总是让我觉得犯难,不知从何说起,我也没在课堂上作过示范朗读。
现在知道了,比起这些应试技巧和心灵摆渡,我还应该教会孩子们去用心地体验平淡的字里行间的情感,让他们知道,那些词句共同筑造的文章,就像是经过打磨后的玉石,也许不如音乐或电影之类的载体那么讨人喜欢,但它带来的直击心底的踫撞,那圆润那光泽,是不能被取代的。
二
没有好好看过董卿小姐姐主持过的节目,但只需看到她精心为观众而打造的《朗读者》,就知道人们为什么用尽一切美好的词语去形容她了。
比起华丽的礼服,淡雅的素衣与她更为相配。
她和嘉宾聊天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如沐春风”,也许有的时候有点煽情,但也是煽情得刚刚好。
最妙的是在谈话的末尾,她的三言两语,就又是点题又是升华,好比她送给鲜花谷夫妇的沈从文的那句话——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哗哩哗哩的这个节目的弹幕当中有一条说的是“这个节目再久点,我就哭晕了”,我身边有不同年纪的人在看,也都说很感动。
这样的感动不只是来自于我们熟悉的最容易打动的亲情或爱情,基至还包括了以前我们觉得很虚无缥缈的坚持和毅力,奉献和付出,淡泊和安然,都在文字和声音的结合下,一下子变得真实可感起来。
听国际志愿者读《答案在风中飘扬》便懂得了和平的可贵,听蒋雯丽读《百合花开》便为那孤独努力的一株百合花而落泪,听外国友人读《陋室铭》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而自豪。
让我看那些文字一百次,或是一千次,都无法有那样的触动,可是短短的几分钟的朗读,却让那一切生动鲜活了起来。
所以我特别的希望,我们语文老师都能看到这个节目,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然后把这些生生不息的力量传给祖国的下一代。
三
除此以外,还要给大家推荐一个超好用的软件“喜马拉雅FM”,是波波姐给我推荐的,简直就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它不是听歌的,而是听小说散文诗歌朗读的,也有读书时代喜欢的广播剧,就连连《朗读者》的音频版也有,对于我这种天天晚上要花一个小时左右陪孩子睡觉的人来说真的是太好了,也是坐车时候的必备佳品。
这两天晚上我一直用它来听《朗读者》,有了它以后,我再也不用为那白白流逝的一小时而难过了,要是两三年前就能用上它该多好,好在现在发现也是时犹未晚。
最后,愿在俗世受到创伤的你我,能在文字和声音中得到些许的安慰!
评论